老子文化研究国际高峰论坛
第一届:“文化寻根”国际校长论坛
项目一:“文化寻根”国际校长论坛
2013年9月和10月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,先后提出共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大倡议。
2015年3月28日,经国务院授权,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外交部、商务部联合发布了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》;
2017年10月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了《共建“一带一路”:理念、实践与中国的贡献》。
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支持,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多次将其纳入相关决议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,从愿景转变为现实,正在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,让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更好造福各国人民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(中国将)积极促进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,努力实现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,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。
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是顺应世界多极化、经济全球化、文化多样化、社会信息化潮流的倡议,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、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,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,开展更大范围、更高水平、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,共同打造开放、包容、均衡、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。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核心内涵,就是坚持共商、共建、共享原则,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,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,促进协调联动发展,实现共同繁荣,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具体来说,就是在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原则指导下,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推动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,共同打造政治互信、经济融合、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、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。
面向国际拓视野,扎根本土育人才。通过整合政府、学校、行业、企业各方资源,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,深化校企、校际沟通合作,牵头发起成立跨境高教联盟,为教育全球化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,助力打造国际化教育新发展格局。
(1)“社会平台+高校标准”,推进全球化产教深度融合
推动政府、行业、企业、学校协同育人,加速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,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,畅通人才供需渠道,不断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,服务地方经济发展。
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新路径,与行业企业共建“众创空间”,打造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,加强校企双方协同育人,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,推进高质量育人、学生高质量就业。
成立产教融合发展研究院,建设人才商学院、标准与规则研究部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,推进产教融合海内外双循环,开展人才内外贸一体化培训、教学资源库建设、高水平师资建设以及新时代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。
(2)“全球引智+国际研培”,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
依托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项目,推进新业态产教融合试点项目等,聘请世界一流高校教授及企业专家,开展短期讲学、教师帮带、专业课程教学等工作。
引进一批重点高校专家,参与学校专业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研成果转化,定期指导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;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赴境外开展中长期研修,支持教师赴境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,支持教师加入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开展工作,支持教师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课程建设,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及竞赛,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国际化水平。
(3)“立足本土+携手出海”,服务区域经济发展
组建专家智库,开展国际教育综合研究。依托国际文化经贸研究基地等,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各类研究课题,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等。打造国际化师资培训、国家级高等教育培训项目。
不断完善推广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开发特色培训项目,指导学生开展真实创新创业活动和项目,为学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。
共建“乡村电商培训与实践基地”,对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包装设计、品牌营销、平台维护、售后跟踪等,给予全方位的人才、知识服务;组织电子商务网店运营、乡村电商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,引导相关专业学生驻村、进企实习,寻求解决各地电商长期发展人才需求难题的方法;组织学生在各特色产业村镇,开展“电商赋能·助力乡村振兴”直播带货活动。
全力服务 “出海”企业,探索出“高等院校+出海企业”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,共同开发课程资源,开展本土人才培养、企业员工培训和现场技术服务。通过混编式团队、联合式培养、虚拟+真实项目实践等,形成“双向互融、开放共享”的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。
当前国际格局发生复杂变化,在挑战和变局中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。从东南亚到欧洲,设施联通形成叠加效应,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。顺应时代潮流,应对发展挑战,增进民众福祉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这一造福人类的世纪工程,必将在共建国家绘就更多共同发展的壮美画卷,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。
实践证明,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,契合中国、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,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,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。世界经济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复杂深刻变化,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。开展更大范围、更高水平、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,成为各国人民心声。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,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,实现沿线各国多元、自主、平衡、可持续的发展。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布局的对接与耦合,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,促进投资和消费,创造需求和就业,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,相逢相知、互信互敬,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。
“一带一路”,开启了沿线国家和平合作、互利共赢的机遇之窗。
共建开放合作之路——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顺应世界多极化、经济全球化、文化多样化、社会信息化的潮流,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,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。中国的态度一直都是开放的,“一带一路”提出以来,已有来自10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回应。
共建和谐包容之路——“一带一路”倡导文明包容,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,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,求同存异、兼容并蓄、和平共处、共生共荣。
共建市场导向之路——“一带一路”坚持市场导向原则,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,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。
共建互利共赢之路——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各国经济互补性很强:有的能源富集,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,有的地理区位优势独特。通过建设“一带一路”,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,创造新的比较优势,形成互补互利互惠。
“加强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”,得到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,成为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的关键之举。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将构建全球开放新格局。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将推动沿线各国深度融合。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将探索交流合作新机制。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、政策沟通为主,不刻意追求一致性,可高度灵活,富有弹性,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。
站在新起点,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道,以共建”一带一路”为契机,携手迎来更大范围、更高水平、更深层次的大开放、大交流、大融合。
优势互补,合作共赢;
优化环境,企业主导;
增进理解,互联互通;
能源合作,前景广阔。
我们对“一带一路”带来的发展潜力和机遇充满期待和信心。
(1)总结“一带一路”东方文化建设的积极进展,展现重要成果;
(2)凝聚合作共识,巩固良好的合作态势;
(3)共商合作举措,推动各方加强战略对接;
(4)深化伙伴关系,实现联动发展,合作共赢;
(5)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,开创美好未来。
模块一:权威解读
邀请全球权威专家、各国政要解读东方文化战略及政策。
站在新起点,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道,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为契机,携手迎来更大范围、更高水平、更深层次的大开放、大交流、大融合,在此形势下,需要厘清新时代“一带一路”的顶层设计,把握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本质内涵与政策的突破性方向。论坛将邀请各国政要和权威专家,共同聚焦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国家政策,围绕如何引导实施“一带一路”、如何发挥沿线城市的主体作用等展开专业、权威、高效探讨。
模块二:成果博览
论坛期间,同时举办“一带一路”高等教育、文化创意产业成就博览会、资源博览会、项目对接会等主题活动;展现重要成果,推动项目合作。
论坛与举办地签署各类主题活动的举办协议,确保所有主题活动均设置国际区和国内区,均为国际嘉宾所属国或地区设置专门的博览区域;确保所有主题活动均为国内各地嘉宾所属地方设置专门博览区域;项目对接会,确保设置国际项目对接模块。
模块三:专题论坛
围绕 “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”的“五通”使命,依据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原则,聚焦“合作共赢”实施路径,设置以下专题论坛:
(1)“东方文化生态与环境”;
(2)“东方文化科技与人文”
(3)“东方文化与大数据”;
(4)“东方文化共建共享与命运共同体”。
模块四:综合服务
(1)金融资源配套服务;
(2)产业资源配套服务;
(3)科研机构配套服务;
(4)物流机构配套服务。
(1)发起(拟):
《科技与文明》杂志
老挝计划和投资促进部……
XX政府
联合发起;
主办(拟):XX政府;
承办(拟):世界老子文化研究院、老子书院等联合承办;
时间(拟):2024年12月1-7日;
地点(拟):广州(珠江宾馆)
(2)(拟)邀请国家领导人以适当方式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。
(3)论坛模块:
——圆桌峰会;
——国际校长论坛,
——国际青年论坛;
——国际项目对接会;
——国际成果博览会。
(4)合作媒体(拟):人民网,CCTV,广东电视台,南方报业集团,字节跳动,腾讯。
(5)成立筹备委员会:2024年9月成立。
1)新闻发布会
(1)2024主会场——圆桌峰会·新闻发布会
时间:2024年10月1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(2)2024年度“东方文化·生态与环境”国际校长论坛·新闻发布会
时间:2024年10月1日下午2点——4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(3)2024年度“东方文化·科技与人文” 国际校长论坛·新闻发布会
时间:2024年10月1日下午2点——4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(4)2024年度“东方文化·大数据” 国际校长论坛·新闻发布会
时间:2024年10月1日下午2点——4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(5)2024年度“东方文化·共建共享与命运共同体” 国际校长论坛·新闻发布会
时间:2024年10月1日下午2点——4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(6)2024年度成果博览会·新闻发布会
时间:2024年10月1日下午4点——6点;
地点:指定酒店。
2)国际校长论坛
(1)主会场圆桌峰会(共:4场,6份报告6位报告人+20位特邀嘉宾)
第一场:权威报告(3份报告)
时间:2024年12月1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指定酒店(主会议室);
第二场:权威报告研讨(10位特邀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1日下午2点——6点
地点:指定酒店(主会议室);
第三场:趋势报告(3份报告)
时间:2024年12月2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指定酒店(主会议室);
第四场:趋势报告研讨(10位特邀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2日下午2点——6点
地点:指定酒店(主会议室);
(2)主会场主题论坛(共:8场;40位主讲嘉宾)
第一场:“东方文化·生态与环境”校长论坛(5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3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第二场:“东方文化·生态与环境” 校长论坛(5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3日下午2点——6点
地点:指定酒店;
第三场:“东方文化·科技与人文” 校长论坛(5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3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第四场:“东方文化·科技与人文” 校长论坛(5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3日下午2点——6点
地点:指定酒店;
第五场:“东方文化·大数据” 校长论坛(5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3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第六场:“东方文化·大数据” 校长论坛(5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3日下午2点——6点
地点:指定酒店;
第七场:“东方文化·共建共享与命运共同体” 校长论坛(5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3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第八场:“东方文化·共建共享与命运共同体” 校长论坛(5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3日下午2点——6点
地点:指定酒店;
(4)青年论坛(共:8场;80位主讲嘉宾)(视情况增加场次和主讲嘉宾)
XX分会场:“东方文化·生态与环境”青年论坛(10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4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XX会议中心;
XX分会场:“东方文化·生态与环境”青年论坛(10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4日下午2点——6点
地点:XX会议中心;
XX分会场:“东方文化·科技与人文”青年论坛(10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4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XX分会场:“东方文化·科技与人文”青年论坛(10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4日下午2点——6点
地点:指定酒店;
XX分会场:“东方文化·大数据”青年论坛(10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4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XX分会场:“东方文化·大数据”青年论坛(10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4日下午2点——6点
地点:指定酒店;
XX分会场:“东方文化·共建共享与命运共同体”青年论坛(10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4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指定酒店;
XX分会场:“东方文化·共建共享与命运共同体”青年论坛(10位主讲嘉宾)
时间:2024年12月4日下午2点——6点
地点:指定酒店。
3)成果博览会(结合项目宣讲会、专题赛事路演大会)
时间:2024年12月1日到7日;
地点:指定地点(广交会国际采购中心;大学城中心体育馆)。
4)项目签约仪式暨颁奖大会
时间:2024年12月7日上午9点——12点;
地点:(拟)广州大学城。